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要闻
共创
艺展世界
个人设置
实名认证
宣传人认证
宣传人查询
首页
Portal
要闻
共创
展览
宣传人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扫一扫,微信登陆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圈子
用户
好友
任务
动态
日志
相册
分享
记录
门户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综合
›
共创
›
耄耋名家对话|萧海春:我追求的是古意而焕新 ...
返回列表
美术
耄耋名家对话|萧海春:我追求的是古意而焕新
[ 复制链接 ]
~成青青
2024-9-7 07:27:00
80岁的知名山水画家萧海春继九年前在国家博物馆举办大型展览“九峰三泖”后,“心存林泉——萧海春山水画展”近日在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展厅对外展出。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横跨时间达一个甲子,从1960年代的创作一直延续到2024年的新作。
澎湃新闻近日来到萧海春的工作室,就其山水画的创作与思考进行了对话。工作室除了整面画墙与一个巨大的画案,四围堆满了书,画墙之上,是其近期对元代黄公望《秋山无尽图》的临摹与解析画作,约四米多长,“我想融入我对黄公望的理解与这些年的写生,重新解读,画了差不多一个月左右。学山水先要师古人,同时也要师造化,我的办法是先解读,把经典拆开来研究。”萧海春说。
萧海春1944年生于上海,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萧海春在工作室接受澎湃新闻专访
解析经典,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
顾村言(下简称顾):在你工作室看到这件长4米多的《秋山无尽图》,借鉴解读黄公望的同名画作,感觉与以前的经典解析有些不同,怎么想到重新画黄公望的《秋山无尽图》呢?
萧海春(下简称萧)
:《秋山无尽图》是元代黄公望的画作,我看到的是一张小小的照片,却很喜欢。我之前临摹过不少黄公望的作品,我想利用我对黄公望的理解,与这些年的写生,重新解析,画了差不多一个月左右,山体其实是比较密的,有点与黄鹤山樵相似,另一边是比较虚灵的,反复画,而且其间的那些树,都是我自己重新处理过的。中国画要有出路,一定要从原点开始。学山水先要师古人,同时也要师造化,要搞出点名堂,首先要把心里的东西拿出来。我的办法是解读,首先要解读,要把它拆开来研究,它是一个包裹着的东西,你要把它打开,要一步步打开,得一层一层剥,就需要你有很多学习和积累,要知道美学史,要对文学方面有了解,还要对自然的变化有了解,有很多东西的。因为那个山,人从这里走出来,是从这里长出来的,这个山本身在你心里实际上就是一个造化,所以山水与苹果这些不一样,它是很大的,可以涵盖很多。
元代黄公望《秋山无尽图》局部照片
萧海春《秋山无尽图》局部
萧海春《秋山无尽图》局部
顾:其实你这件画作与黄公望的《秋山无尽图》乍看形式上有点像,但用笔用墨用色可以说是并不一样的,只是借用他的形式,或者作为一个创作的触发点?
萧:
对,我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因为临写山水,最后是要出新的,一定要从传统里面出来,光是师造化,还是不能把山水画里的精华表现出来。如果说创新,说起来容易,其实黄公望对宋人来说他就是创新了,否则怎么会变成自己的风格呢?创新就是你的风格,但是,是有高度的,他自己学了宋人,把心里的山水表现出来。这里面还有一点黄公望跟其他人不一样的,他是道家,所以他对道法自然的体会,比一般的文人更深得多。我之前看到《秋山无尽图》的小图片,就很喜欢,终于花时间来画,整个过程相当有意思。
顾:我看这件画作中,你把对黄公望、王蒙等的理解,包括对董其昌、石涛的理解,以及写生的经验技法,当然,还有你早期琢玉的技法,有意无意好像都融进去了,这就是一个综合性的解读了。
萧:
应该说是一个综合性的,我认为传统的经典是不是能给你一种提示——这个是很重要的。
顾:感觉你这么多年一直在寻找一种古意,而且又希望在古意里焕发出新的生机,所谓古意而焕新,当然,其中有成功,也会有失败。
萧:
很难的,有成功,也肯定会有失败。其实对待一个传统,就是要传承古意而焕新,而且,与古代的是不同的。
顾: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一个时代还是有一个时代的笔墨的。
萧:
实际上我用写生的眼光看看古人,看古人怎么面对自然造化的。再下来的话,准备解析董其昌《青卞山》。
明代董其昌 《青卞图轴》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顾:董其昌的《青卞图轴》收藏在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曾在上博董其昌大展展过,很大的竖轴,确实精彩,他把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又重新进行了解构,你想再进行怎样的解读?
萧:
对,我想用我的方法再来解读一下,想说明这个传统,并不是世人所想得那么简单。近年来,董其昌的墨法给我很大启示。董其昌浓的地方很浓,淡的地方很淡,他在处理浓淡时虽然变化很大,但是,始终是一口气的,因此,有一种冲击力。董其昌将自己的个性融入画中,画得自由,但是每一笔又有法度。例如董其昌的《秋兴八景》,我选取某一局部,实际上把中国画图式中的一些元素提取出来,巧妙地组合,会产生新的形式与效果。
山水画要看到深度,即要有穿插。前后多重叠交,无须避让,这不仅在平面中体现深度、厚度,而且也增强了自由度。董其昌前后交错的方法非常了得,非常巧妙,看起来十分复杂的东西,在他手里一点一勾,两三下就好了,特别精彩。人们说中国画的“鲜头”,在这里有充分的体现,这和他的书法一样。所以,能够看懂董其昌,中国画也就可以入门了。
我之前更多地致力于八大、石涛、石溪,但是宋人和董源才是山水画的“三江源头”,找到源头后再重新回顾自己的作品,会有新的理解和感悟。有了渊源,我们在择取经典元素的时候,则更加明确创作需求与创作方向。因此,解构不是一味地“临仿”,而是选取你需要的东西。
萧海春《倪瓒笔意用八大山人法山水图》 2009年
顾:从2009年前后解读石涛、八大山人,2011年临摹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到2013年重新解读董源的《溪岸图》,再到其后的董其昌,一步一步再写生,然后面对经典,再解构,您这十多年好像一直在这样坚持?
萧:
对,不是说我搞一个新的样式,就创新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另外一点,因为我关注自然的时间也比较长,有一段时间,就把对自然感受到的,也消化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但我发现自然的还是自然的,中国画里面你的东西还是你的东西,但你要把这两个东西结合起来以后,自然不但会提示你很多新的感受,你如果全部沉迷在古人里边,你跟古人的位置不是在一个位置上的,因为是两个时代,比如,他为什么会画成这样?
现在的人把语境拿掉以后,有很多东西就说不通了。因为你是活在当代的,你追求古意只是一种向往,古人有很多比较文雅的,品位很高的东西,对你来说是陶冶,是有好处的,你看古代的——比如看宋代明代文人居室的设置,有时一把椅子,一个画轴,这个品位就在那里,你不能说因为它是古的就落后,这不会的。但如果老是在古人堆里转不出来,那你活在当下干嘛?你活在当下,就在古人的经典中激励自己,我要朝着一种,将来人家看你,你是一个新的古人,这就是你的创造,这个过程不是下了功夫就能到的,这里面有很多的层次。这个层次,我们每个人的学习,一点点来体会的,不是每个阶段都成功的,其实很多都搞不好,因为是构建自我,从无到有,古人想的东西你理解了,但要变成你自己的东西,其实古人还是古人,你还是你。所以我认为,传统的经典那么多——其实是老祖宗赏饭,你不吃太可惜了,那都是山珍海味啊,老祖宗赏饭,食不厌精,我们吃过了,也得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
课徒稿 倪瓒山石法
开放地面对国外的经典
顾:“老祖宗赏饭”,这个比喻有意思,有时想想现代人的口福真好,那么多经典名迹在博物馆随时可以读到,中国人讲究“古意”。其实通过考古,这几十年出土的唐代、北齐、汉代的壁画,都十分之精彩,包括现在要看秦代的绘画都能看到,秦代出土的咸阳宫考古壁画也有。当年王时敏拿着董其昌的介绍信,想看一幅黄公望的《秋山图》,专门花很长时间赶到镇江,费那么多事,才看到。再比如,看更古老的,现在上海博物馆正在展的古埃及展,五六千年前的文物都拿出来了。
萧:
那些陶器、石雕,很多就是你想不到,原来五千年前就那么高级了。
顾:那么绚丽、灿烂。我就想到,刚才看《明画全集|董其昌》,印得那么清晰,用笔用墨,细细读,鲜头是多,随时可以看,等于山珍海味随时可以吃,但事实上国画界又有那么多人视若罔闻,视而不见。
萧:
现在的艺术界受国外影响比较多,但问题是真正的国外经典,很多人也够不着。比如就说塞尚,他一辈子就是要把自然里边的东西,经过他整理,亮出来,但他到他死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他认为看到的东西画不出来,其实,他的苹果放在那里就是一种永恒的感觉。所以,我认为一个人要执着,要理智,要不断把自己的理解通过作品发掘出来。
顾:塞尚那个小小的静物与苹果,有一种内心很强悍的力量,能够把静物的内在精神提练出来,其实那精神投射的是塞尚的,静物也因之永恒。
萧
:而且,为什么塞尚不会去学莫奈?莫奈是对自然的模仿,当然他的模仿也有自己的创造,但是他那些完全有着自己的认知。
《带姜罐的静物画》 塞尚
顾:莫奈其实更多的是浪漫的诗人,你看莫奈画睡莲、草垛、画水边的教堂,都有着光影的诗意。
萧:
对,他也是种创造,但他的基点还是把自然作为一个对象在研究的。这个自然,就是光与色的关系,塞尚不是这样,实际上塞尚是很主观的。
顾:与中国文人写意画有相通处,六经注我,能够把“我”融进去,山川皆着“我”的色彩。
西方的艺术家,除了塞尚,还有哪些你觉得印象比较深刻的?
萧:
我是从事山水画的,我喜欢西方不少的画,不一定完全是风景,但作为我来讲,我认为西方的风景画,特别是法国的写生画派,在印象派之前的,柯罗,卢梭,当然也有米勒。我认为柯罗的画是充满诗意的,他把一棵很大的树,通过光的处理,浓缩成一个非常有诗意的形象,我个人认为柯罗有一些是有东方意味。比如说印象派的莫奈这些人,当然里面也有诗意,也有人文的思想。但是印象派跟古典的风景画最大的不一样,光与自然改变了风景,以前看山,冷暖色的关系不是很强的,也不大注意光线,比方说直射光、反光,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成一个光与颜色的关系,不大注重这个东西,但在柯罗绘画里,有比较虚幻的那些东西。
顾:虽然对中国的传统经典用功很深,但是对西方这一块,你还是持很开放的思路。
萧:
现代中国画为什么要发展?因为对面有一个西方的绘画。画中国画,从观念上还是要开放的,拉开距离,所以说我在山水画教育中认为,学生一定要触及到西方关于风景那些经典。因为都是人搞出来的,由于观念不一样,但表现出来的还是美的东西,中国的审美与西方审美到底有什么差别?通过比较,这样就便于通过来看到自己,反思自己应该怎么走。
再说中国的古代山水画,其实是这样,古人这套东西流传下来,经过长期的传承到了你手里,他就变成一个过去的东西,经典是传承下来的最好的,但不是所有古人都好的。中国山水画学习讲究三个方面,一个是师古人,师造化,师心,如果没有师古人,师造化,师心,就高不了的。
萧海春新著 《画间记》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4年8月版
顾:师古人,其实也是师古人之心,而不仅仅是师古人之迹。
萧:
为什么师古人呢,你作为一个画家来说,你要画好画,把古人的基本技能拿到手以后,然后要行万路,读万卷书,不断地开阔眼界,通过磨炼以后,自己就会有很多对生活的感受,有了自然的体会,你也知道古人是怎么把那种艺术形式创造出来的,因为你没有这些,你高不了,你也可以自己画。有些人说要师自然不如师古人,就先师造化吧,其实不是这样的。比如宋代的范宽,他为什么超过荆浩呢?关键是他认为,我在山里面看到的那个东西,好像跟我学到的东西有点不一样,如果这样的话,我就是师造化。如果没有,先师古人,也不会对造化有感受的,这里面的关系,这两个东西检验你是不是真的拿到手了,那就是师心。师心就要衡量了,有前面两代东西放在你身上的时候,你自己就不会轻飘飘的了,这个很烧脑的,真的没那么容易。
山水画是一个文化的大话题
顾:中国文人画在古代,其实就是知识阶层最聪明的一帮人在做的事。
萧:
是这样。学古人,其实是可以不断地加入新的东西,并不是师古人、师自然,到最后就变成古人的奴隶了,根本不是这回事。因为一个人生存,为什么先要到幼儿园,然后到小学中学,因为这都是前人的经验,因为学了这个东西,你知道了学问太深,就不会自高自大。有了这两样,你就会萌发生发,就知道应该怎么做,没有这些的,压根就不在这条线上。
萧海春《西部印象》 2011年
顾:其实就是一种文脉,而且这种传承应当传承的是鲜活的那一块,而不是僵化的。
很多人认为古人距离我们很远,其实我们真正走进去,觉得他们是很鲜活的。其实真正的好作品,是没有古今与中外之分的,只有好坏之分。
萧:
对,其实你跟传统接触以后会发现,中国的山水画不纯粹是绘画,而是一个文化的大话题。
顾:中国画发展到文人画,其实就是把各种往里面装。
萧:
绘画朝前走的时候,宋元明清,每一个时代从它构建开始,从六朝宗炳《画山水序》比较完整地把以前对山水的看法,到他这个年代做一个总结,作为一个真正山水画的构建,是一个原发点,所谓“澄怀观道”,就是说表现山水主要跟心理结合,不是纯粹的画画,不断地通过山水来澄化自己的心灵。
顾:确实是“澄怀观道”,山水画其实寄托着中国文人的很多文化理想在里面,当然,仅就山水画而言,更多的包括隐逸情怀与怡养性情等。
萧:
人和自然山水对话以后,从山水里边汲取很多人内心的一种生命体征的激活。所谓“山阴道上,目不暇接”,感觉变化太多了,还有一个很深的含义,对自己的家乡,你生活的地方,就增强了对本土的一种热爱,构建起来一种乡愁的意思。
顾:我看您2015年到现在,画风感觉还是有一些变化的,一个是现在不怎么画大画了,身后全是书,是不是更多沉入书斋、沉入内心了?
萧:
我每一个创作阶段,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像我这个样子,这个风格,画的东西,感觉差不多了,我一定会想办法换一个角度。每一段时候肯定会发生变化,比如说前两年由于我们周围发生一些事件,我在家认为这一段时间应该冷静下来。当时疫情期间嘛,因为不能外出,如果把以前回顾一下,我要走出那个传统,一定要把视角转向自然,那么我又尝试把以前很多写生的东西,根据自己的体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加入一点新的东西进去,因此也画了不少作品,画了一百多张,大大小小,实际这个是实验性的,比如说西北的,南方的,山水的形态,作为我们画家来说是有变化的。比如说我以前比较注重北方山水的,但是我现在对雁荡、黄山,我要把南方那些东西加入进去,因为山水,南北应该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把自己推动起来,不能拍脑袋自己凭空想,而是要有一个积淀。
顾:早在八十年代,您的写意人物画在上海就很有名的,您刚才谈到西方印象派跟中国写意画的关系,您这几年在写意画上有没有一些思考和实践?十多年前看你在松江兴起画大写意,包括汉代古柏与墨葡萄,有气势与张力,现在不画这些,我个人总感觉是可惜的。
萧:
关于写意的认识,因为我是比较感性的,不是很理性的,但这些年一直在进行山水画经典的解构,是一种构思很缜密的解读,传统古典绘画里很讲究的,一层一层很严谨的,感觉还有不少的工作要做,所以,写意方面画得少,但我想,迟早要重新进行写意画的创作。
萧海春《李白诗意》 1980年代作
顾:我看你每天早上都写那么多字,中国画尤重笔墨,书法对中国画是非常重要的。
萧:
是啊,要使一张画站得住,最重要的就是笔墨,笔墨里面就是笔与墨,首先是笔,没有笔,墨也没用了,牵扯到古法用笔。线条,不单单是画一根线,要掌握这根线条的质感,一种表现的情绪,表现一种自然物体的能力,但是光有笔的话,也不行,笔和墨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你有笔了,就可以不断塑造东西,一个东西有质感,有空间,有浓淡,有虚实,一定要有墨,没有墨的话如何表现?有墨,通过水,可以产生很多不同方法的墨法和笔法。这样的话,中国画为了顺应发展,技法就不断地丰富,我自己在创作中也是这样,这个阶段我可能用颜色加墨来写意,有墨的感觉,这是我的尝试。我认为一样东西,你在探索的时候,先把那个东西列出来,慢慢再加进去一点,使它不断的发展,再看是不是我的预想,不行再改变,这样慢慢就使墨法、用色都可以发生新的变化。
笔墨语言首先植根于中国艺术精神的技巧系统, 但它同时又超越了技巧而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和审美方式。笔墨不单是造型手段,它还有相当的独立性。中国画在造型上强调不似之似, 就是为了使笔墨的相对独立性得到发挥。笔墨可以单独欣赏, 那些经典名作,既要看它画了什么,更要看它怎么画,它的笔墨如何。笔墨的骨力和气韵渗透着人的精神,显示着格调,也是中国画风格的主要体现。当然,笔墨不是唯一的东西,它必须和造型、色彩等一般绘画语言融为一体。
比如说没骨法,一般是不构线,实际上就是用墨来表现,但光用墨还不够,还有颜色的关系,就跟西方画油画一样,用颜色蘸上去,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画的写意,比如一张花卉,这实际上是受花卉影响的,蘸一点不同的颜色叠加,变成不同的颜色,加点墨出来,又变成墨绿色,那个颜色跟墨作为一种笔法,它也参与了塑造,这样形象就更生动。而且他在很快的动作里表现出的时候,他不是重复的,再复一笔也不可能,这一笔就把物体的颜与色都表现出来,这样诗的东西就非常生动,而且有很多偶然性,这里加点水,马上会产生新的东西,所以没骨法它可以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顾:感觉您对书法花的力气也不亚于绘画。
萧:
我平日写字倒确实是很用功的,我是这样想的,因为我是一个画家,首先我的书法应该要为提高画法服务,但我也没有专门想做一个书法家,或者刻意进行书法创作。
萧海春与其书法
顾:中国画本身就是书画同源嘛,无论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他们的书法绘画都是齐头并进的。
萧:
一般的中国画家,毛笔字肯定要过关的,至于说好坏嘛,那是另外一个层次。我一直喜欢黄宾虹,他的笔墨里,又有时代气息。黄宾虹有一段时间,一直写篆字的,而且这个篆字不是小篆,是金文,很古的那种文字。他的篆字比其他人好,他写得很自然,线条很有趣味。
顾:看起来非常之自然,古蕴,但是骨里又钢筋铁骨,而且,墨法是真好。
萧:
他主要文人的气息很浓的。宾虹认为中国文化是一个整体,他要追溯源头,他的理论可以说得圆的,不是某一段的阐发,是整个体系的,我觉得这一点很了不起的,他是一个总体。
顾:因为他对整个中国书画史、文化史、文物史,很多吃得很透,然后找到一个抒发点把它激发出来。
萧:
这个结晶是他的绘画,其实这里面有很多东西搅在一起。
顾:所以说,中国画确实不是一个绘画的问题,是个大文化的话题,从黄宾虹就可以看得出来。他非常推崇清代道咸年间的画家,提出“道咸画学中兴”,但其实道咸年间的画家很多还是一般的,但他所说的其实更多是指道咸以来,金石学兴,金石精神的“内美”性影响到画学,可以说这是其“内美”艺术史观的组成部分。
萧:
确实,他因为讲“内美”嘛,所以你看黄宾虹那个线条都很古拙的,他就追求很本真的东西。
萧海春临黄宾虹手札局部
顾:黄宾虹先的书法与绘画,对你的启发与影响都是巨大的,因为你的老师顾飞与王康乐先生也是黄宾虹先生的弟子。
萧:
对,而且应该说是比较好的两位老师,我在上海工艺美校的时候,因为我们学绘画主要是中国画,顾飞是教我们人物的,后来设了山水,王康乐教过我们一年多一点。后来跟顾飞老师,去看看她收藏的画作,到她家里去看,我喜欢黄宾虹,也喜欢齐白石。我运气算好的,我年轻时从来不会想到我现在这样,想不到的,我又没读正规的美术学院。
顾:其实没到正规的美术学未必是坏事,好象之前郎绍君先生讲过,如果当时到正规的美术学院里,接受一套苏式的素描体系,有时会破坏你的美感生态与天性的东西。
萧:
这是肯定的,法多了,就不一样了。我感觉我豁得出去,可以把它再完整起来,关键是我自己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固定在哪个地方。所以你看我的画到了一定时候突然就变成另外一个路数了,不断随着我的想法在变,但是有一条,我始终要把中国画的韵味放在第一位。韵是恰到好处,不要搞成一种对立,它是可以转换的一个东西。所以,再厚重的东西,我整个的调子还是比较讲究韵。包括早期的像黄土高坡写生,也希望有一种韵。
顾:气韵是非常重要的,“六法”中的第一,董其昌说“宇宙在乎手,万物在乎身”,还有眼前无非生机,其实这与先天性的直觉有关系,气韵有时是天授,强求不来的,包括骨力也是比较重要的话题。
萧:
中国画的“六法”中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仍然是山水画基础教育中的主要内容。
骨法用笔讲的是笔墨的力的表现,气韵生动讲的是韵味的体现,都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中国画的接受方式讲的是“品”, 包含着评论、鉴识等意思,骨力和气韵的品评靠的是鉴赏者的直觉和相关的审美经验,它是通过悟才能完成的活动。刚才说到直觉,我现在就开始要慢慢把直觉找回来,就是写意,我每天写字,不断看书,研究一张画,他为什么画得那么好,研究董其昌,为什么这几笔表现得那么好,我为什么弄不出来,这里面要下工夫的,要抓住这些东西不断地解构,感觉其乐无穷。
顾:您上次的大型个展是2015年在国家博物馆,这一次在上海文史研究馆,因为展厅小,更多的是要呈现你的山水画创作历程与教育方面的一些思考。
萧:
国家博物馆的展览,主要是我的创作,包括大型创作,展示我对中国山水画的看法、当时的创作状态与所思所想。这一次展览是回顾的,把很多环节,通过一个脉络比较清楚的,几个段落连起来,构成我整个的山水画几十年来的历程。我为什么能走到今天呢?说明山水画还是具有生命力的,我们要建立起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
上海文史研究馆“心存林泉——萧海春山水画展”现场
顾:最后,再具体介绍一下这次在上海文史研究馆的展览吧。
萧:
一共是八十多件,一个是展厅小,有一些大画没办法放,一般最大的是6尺,最近有很小一部分的人,现在画的,有的是大一点,当然也有几张大的新稿,新的大概三张吧。最早大概是六十年代的,有一张写生的。然后是八十年代的作品,当代水墨起来的时候,我当时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感兴趣,因为由于工作的关系,经常跑北方、西北,那里的山水很适合我,画了一批。传统人物画,八十年代基本上不能画了,我认为山水给我的感受更重一点,那个时候有一个词叫“中国文化寻根”,就在这样一个题目里,我有很多次到那里去,也有写生、参观,我就改画山水主题。里面还有很多写生,写生也有各个时期的,创作基本上是以水墨山水作为主题,里边还有一部分关于传承的,教育、传承,传承里边选了一部分课稿。再有就是,作为我来讲,中国画要创新,首先是要研究传统,还有一个由于教育的需要,如何发展传统?就是经典解读。而且我在这方面除了创作之外,在教育里面也是这个内容,所以说我认为上海的山水画,可以这样说吧,现当代的山水画里,应该说2003年我在刘海粟美术馆举办山水画高研班开始,一直到2010年,到上海师大教育山水画,再到2020年这一段时间里,一个工作是传统山水画的创作,再一个是山水画的教育。
为什么在这个上面花那么多功夫呢?因为中国传统山水进入现代的时候,有一定的局限,如何推陈出新?经常要遭遇到对中国传统的质疑,我认为中国传统是可以更新的,而且我的教学,整个想法是经典解读,因为只有深到里面去,才能发现传统是一个很大的宝库。如何推陈出新,这个是我的主要命题。
——————
延伸阅读|“心存林泉——萧海春山水画展”
正在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举办的“心存林泉——萧海春山水画展”(9月3日-12日)展示了画家萧海春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事山水画研习和创作的近80件作品。
萧海春,1944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西丰城,别署烟云堂。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美术馆等场馆举办个展。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等场馆收藏。出版有《萧海春》《深山问道》《林烟洗尘——萧海春山水经典解读》、《画间记》等著作。
萧海春曾自述道:“我学画后钦慕石涛与石溪,额斋室曰‘二石斋’;转而服膺八大山人,遂额斋室曰‘抱雪斋’;又醉心董玄宰,更斋室名曰‘烟云堂’。于此更迭中,或可略知吾意趣之所在。我性好静,拗且迂,不喜交际,却不乏至交。喜美食,好喝茶,戒去烟嗜,纵容书癖,每遇好书常倾囊而归。然于读书则往往不甚勤苦,且不求甚解,略得辄止。若得三两至交徜徉于山水之间,必视为人生至乐。”
1980年代的《敦煌写生》 萧海春
展览最早的作品是萧海春在1960年代二十岁出头时所作的《外滩写生》与《杭州写生》,其后则有1980年代的《敦煌写生》及《黄土印象》系列,这一系列也是被称为萧海春山水画创作的初始阶段,即“黄土地”阶段。2005年前后到2012年的《笔墨系列 》 ,2008年前后的《拟董其昌笔意图 》《拟八大山人笔意图 》等、 2012年前后的历代名家山石课徒稿系列、2018年的《摩诘诗意》《烟江叠嶂图》以及近年来的写生与经典解构系列。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展厅,“心存林泉——萧海春山水画展”现场
据介绍,萧海春的山水探索,大抵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被称为“黄土地”阶段。受“寻根意识”启发,他从上海到西北写生考察,画了大量以黄土高原为题的作品。第二阶段,约从90年代初至世纪末。1992年10月,“四王绘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沪上举行,同时在朵云轩展出了“四王”的绘画。萧海春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四王”的作品,受到很大震动。这期间,他开始着力研摹董巨、元四家、董其昌、石涛、八大、王原祁、黄宾虹等,常把画论题在画面上,形成图与文的同构。他说,这一阶段“是后来山水画经典系统解读的前奏”。2000年至今,是第三阶段。用萧海春的习惯说法,是“系统的经典解读”阶段。他的“解读”二字,是一个挪借的概念,意指以绘画和语言两种方式对经典山水画的析览。“经典解读”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历程。即从临摹到超越临摹,从丘壑与笔墨有间隔到无间隔,从画法的不统一到统一,从境界的浑沌到澄明,从笔墨的生涩到苍润。
展出作品
知名艺术史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后导师郎绍君表示 ,萧海春的经验再次告诉我们,要持久、深入学习传统,但还必须会学,学而能化,能充分发扬个性。萧海春把深入“解读经典”比做“深山问道”,可谓妙喻。山之深处亦学问深处;山之道亦学问之道。惟有“深山问道”者才能“通古今之变”,妙合自然,得大自在。
此次展览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主办。
(本文录音整理 志鹏 杨洁)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成青青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提问
+关注
0 个赞
共收到
0
条点评
打赏作者
发布新话题
热门问题
一群画坛精英扎进鄂西深山,武陵山水滋生“武陵画卷” ...
0 个回答
书法展震撼来袭!沈鹏称沈门七子堪比建安七子!
0 个回答
李鸿章:清末名臣的书法之道,刚劲有力的“颜筋柳骨” ...
2 个回答
宋祖英写得一手好字!楷书欧法柳筋,行笔利落,沉稳爽利 ...
0 个回答
地铁龙华中路站美术新空间呈现西班牙大师画展
0 个回答
推荐阅读
一群画坛精英扎进鄂西深山,武陵山水滋生“武陵画卷” ...
748 人读过
阅读
书法展震撼来袭!沈鹏称沈门七子堪比建安七子!
41 人读过
阅读
李鸿章:清末名臣的书法之道,刚劲有力的“颜筋柳骨” ...
742 人读过
阅读
宋祖英写得一手好字!楷书欧法柳筋,行笔利落,沉稳爽利 ...
538 人读过
阅读
重庆:巫峡红叶美
926 人读过
阅读
往往醉后见天真
1014 人读过
阅读
《洛神赋》被王献之重塑,背后的故事你绝对想知道! ...
917 人读过
阅读
这幅楷书太惊艳,竟获全国书法大赛无数大奖!
59 人读过
阅读
首页
要闻
发布
共创
我的
返回顶部